上個禮拜參加的咖啡館,
如同上一篇寫到的很多想法,
但其實如果不寫下來,
那真的就跟嘴砲沒有甚麼差異,
所以趁著還沒拿抹布擦掉趕緊記錄下來!
先來個局長分享的:
現在不做,未來還是要被推著做!
那為什麼不現在高高興興的做?
- 防災方面:
- 測站特色、地區中心:
把都會站、郊區站、觀光(教育推廣)站區分出來,自然各氣象站就有自己的定位與特色。或者把地區中心給確立下來,行政之類的雜事統合之後就可以更有效率的節省人力,讓喜歡做行政的去做行政,喜歡鑽研氣象的深入去探索地方的天氣。而不是現在這種8個小時之內又要觀測發報、又要盯天氣、又要顧站上財產、資安、公文....,偶而再來一下測站參訪、到校服務,每一件事都只是0.1個年人力的小事,但就是沒辦法讓你靜下心來處理需要腦袋的事!
另外,北、中、南、東、離島,大家有各自的天氣狀況、風土民情要應對,現在或許還可以,但5年後一定不能再是台北看天下式的預報,誰要聽啊?地方性的預報能力是一定要培養起來的能力,現在不做,以後一樣要花時間從新建立,這種需要好幾年才起得來的能力,能越早做越好!而且要專心做,要再做一堆炸事後再去寫預報,除了得到像日記式的跟昨天一樣以外,還能期待甚麼?
此外,做區域中心的另一個好處是民眾不會再覺得中央不重視地方。目前對這個議題的因應是一縣市一氣象站,字面上看起來很不錯,但事實上根本就是應付。例如恆春站距離屏東縣政府直線距離50幾公里,不塞車光車程就要1個多小時,緊急的時候要怎麼支援?電話、影像、網路支援,那幹嘛不找台北?新屋站(桃園)、日月潭站(南投)...都是一樣的問題。如果有區域中心,那就由區域中心調派人力支援,可以使用的人力增加,運作起來才會順暢,現在進駐各縣市一級災害應變中心,各氣象站最多就一個人有空去,那個人就是主任。
重複性的事情減少、差異化的事情增加,測站的定位就會自己跑出來,而不是想得很美好,根本做不到!
- 無人化觀測、班務的可能性:
將觀測人員由第一線退下來不管是分析、研究、資料品管、儀器維護,甚至行政、防災、科普推廣....第二線能做的考量會更全面。之所以要在第一線,必要條件是人要做得比儀器好,但有嗎?部分氣象站的觀測有不可取代性,例如玉山站的眼睛,是空勤、海鷗、山友的重要依憑,但是其他氣象站是否能提出人必須在現場的理由?必須維持3小時觀測一次的理由?
- 正常班務工作方向
- 他人提出的好意見
也不只是農友,APP用得很順的只有我們這輩或年紀往下相容的年輕人。對於我們的長輩,不管是哪個行業,手機上的程式對他們來說都是需要教學、需要克服的門檻。怎麼找出這些需求,以及把這群人找出來上課,都是很大的課題。
漁業訪視、農友訪視都是個方向。
--
註1: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系統(PWS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