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不知道在介意甚麼,一直不想寫關鍵字,我指的就是"氣象局的氣象服務",對一般民眾來說會越來越沒有存在價值。
觀測方面
以往一直都是氣象局怎麼說就是甚麼,到現在為止也還是。但隨著觀測儀器的成本下降,且民眾才不在意甚麼精度,他們會比較喜歡使用者介面好用漂亮的。所以各家例如水利署、環保署、農委會以及大量的民間潮牌等等各單位的資料慢慢的都會跑出來,例如像空氣盒子。到時候被質疑的只會是氣象局的資料,而不是潮牌的資料。
就算不說品質的問題,以專業的氣象產品來說,細緻的有NCDR的精美產品,廣域的有Windy等各種平台的全球整合。而且這些理應都只是開頭,未來會越來越多想法被做出來。面對著靈活度很高的對手,很難搶到民眾的青睞。
預報方面
現在去一級開設,除了做為放假標準的風雨預報單以外,各個單位都直接開Windy,不管他在意的是風、浪、雨水、空氣汙染、低溫....windy都可以滿足你,協力單位的簡報也是滿滿的NCDR、Windy。民眾現在還不清楚EC是最強的這件事,但不用幾年他們就都會知道了,最強的預報指引加上方便使用的介面,誰還管新聞氣象的明天幾度這樣粗淺的資訊?
最後就是天氣的解釋變得比較有價值,但現在氣象局除了防災相關的議題以外,一般天氣的預報明確度差天氣即時預報、天氣特急、天氣風險等粉專好幾條街,這還只是現況,他們還會變化,但我們的腳步...
現在民間、半官方的氣象服務已經慢慢站起來了,而且還會繼續發展,
按照目前的腳步,大概10年後氣象局的服務就晾起來曬乾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